北京化工大學何靜教授、上海師范大學萬穎教授來訪并作學術報告
6月28日,應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樊衛(wèi)斌研究員邀請,北京化工大學何靜教授、上海師范大學萬穎教授來實驗室訪問交流,并分別作題為“白色碳石能源化工”和“利用d電荷密度描述因子創(chuàng)制介孔限域金屬催化劑”的學術報告。
何靜,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負責人,主要從事插層催化與精細化學品綠色合成、多中心協(xié)同催化與生物質資源小分子定向轉化、重排放工業(yè)過程減排增效的化工基礎。報告基于國家“雙碳”目標戰(zhàn)略,傳統(tǒng)技術已難以滿足碳中和提出的嚴苛要求及全新的應用場景,提出綠氫-碳酸鹽自催化還原煉制源頭減排的概念,并重點介紹了碳酸鹽加氫還原源頭碳減排耦合增效原創(chuàng)技術的技術特點,整個變革工藝無CO2生成,從源頭上根本性解決水泥等重排放工業(yè)的碳排放問題,物質能量高效耦合降低了全流程能耗,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合成氣造氣途徑,耦合合成氣轉化制甲醇、航煤等大宗能源化學品,形成了一條不依賴于石油、煤炭等化石資源的白色碳石產業(yè)路徑。何教授強調,從過程源頭降碳、產業(yè)鏈源頭降碳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這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zhàn);她認為能源體系應朝著多元化、創(chuàng)新化、智能化、高端化以及更加綠色和清潔的方向發(fā)展。
萬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主要從事介孔材料負載金屬催化劑設計與結構調控策略及在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加氫、生物質轉化、鋰硫電池中應用的研究工作。報告重點介紹了團隊在碳載金屬催化劑研究領域的重要工作,指出精準催化是推動能源與化學品催化變革性技術突破的核心,通過對催化活性位的精準設計和合成,可實現對化學鍵定向活化轉化為目標產物的原子經濟性反應路徑的精準調控。基于精準催化,創(chuàng)制介孔限域催化材料。通過精準測量金屬d電荷密度,發(fā)現其能作為表征催化活性的描述因子,據此提出基于催化劑構效關系中結構描述因子的介孔催化劑設計原理;利用長程有序的介孔結構及局域配位環(huán)境精準調控活性中心幾何和電子結構,創(chuàng)制新型介孔限域催化材料;在介孔限域空間內,從分子水平對傳質和化學反應過程進行調控,建立了化學鍵變化最少、反應路徑最短和碳排放最低的介孔碳限域金屬精準催化新體系。
報告會上,何靜、萬穎對現場參會人員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詳細的解答。

(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附件下載: